![]() |
馬蒂斯(左)和畢卡索的自畫像 |
◎楊年熙
馬諦斯和畢卡索隨著二十世紀的到來,替未來百年的現代藝術開啓了先河。這兩位野獸派和立體派的宗師在攝影術發明,繪畫的表現和功能受到挑戰之際,大膽狂放地走出藝術的新路。
2002年時,巴黎大皇宮繼倫敦之後,在紐約現代美術館之前,舉行兩人的對照聯展。就選擇的作品和展出的方式來看,所呈現的顯然並非他們之間的相互影響、模倣或競爭,而不如說是兩位畫家一起走過二十一世紀的頭五十年,在藝術燦爛的星空上彼此間的光照和觀察。他們在作品中對話,但是從未真正融合。
畢卡索曾說:“應該把馬諦斯的作品和我當時的作品並排陳列。從來沒有人看我的畫像馬諦斯看得那樣仔細。他那方面對我的感覺也是一樣.....” 至於他們之間的關係,畢卡索說:“當我們中間有一個人去世了,有些事情我們就再也不會去對別人說......” 在這半個世紀中,馬諦斯和畢卡索是僅有的兩位不斷大步自我更新的藝術家。
![]() |
馬諦斯的“舞者”(左),畢卡索的“三舞者”(右) |
![]() |
馬諦斯(上)與畢卡索 |
作品的分配基本上按照年代順序,然後將二人相關的作品(回應或發揮),以及相近時期中類似的表現(如海報所選擇的裸女和舞者剪貼)並列,讓時間和創作構成對照的經緯。
第一間展示廳並排掛著兩位大師1906年時的自畫像。他們剛於一年前的冬季在美國友人史丹家中認識。馬諦斯的“戴帽子的女人”在這年的秋季沙龍中引得眾議嘩然,批評他使用的顏色“露骨而殘酷”,而將展出他畫作的場地稱做“野獸籠子”。野獸派之稱於焉誕生。
畢卡索在史丹夫婦的畫室看到這幅稿懸在牆上的畫,人物臉上一片綠色的陰影,和他自己1901年展出過的“Yo Picasso”自畫像一式一樣。畢卡索是位早熟的畫家,1906年時他二十五歲,已具備和當代最偉大畫家一較長短的的條件。三十七歲的馬諦斯則進入創作旺盛期不到十年,他們的面對面不是一般帶著敵意的競爭,而毋寧是挑戰或相互激勵。馬諦斯和畢卡索在這一年發現到非洲雕塑,尤其是面具。畢卡索1901年這幅自畫像眼神空洞,皮膚呈古銅色,很像非洲面具。馬諦斯平時總穿西裝,牠這幅畫上的條紋水手衫則是畢卡索後來的代表服裝。
![]() |
馬諦斯:藍色裸女 |
![]() |
畢卡索:浴者 |
馬諦斯很注意觀察立體派,將其構圖原則搬到他的“裝飾性”顏色語言中。但是如果仔細比較馬諦斯的“眺望聖母院”和畢卡索的“吉他手”或“鋼琴師”,會發現更是畢卡索在觀看馬諦斯的剪貼,而在他自己的綜合立體繪畫中加入了馬諦斯的裝飾語言。
![]() |
窗前小提琴家 |
馬諦斯1918年遷居尼斯,接受眼部治療後擔心失明,而決定學拉小提琴,萬一喪失視力也可有所寄託。“窗前的小提琴家”是面窗拉琴的一個男人的背影,白頭髮,側面模糊。一道窗櫺正好橫過他的眼部。這種對官能的悼念其實也在暗示他和妻子艾美莉之間難以挽回的裂痕。
![]() | ||||||
畢加索:”影子“ |
2002-09-24巴黎歐洲日報/2010-11-07更新
![]() |
巴黎大皇宮展覽海報 |
馬諦斯-畢卡索大師展(Matisse-Picasso),2002年9月22日至2003年1月6日。巴黎大皇宮(Grand Palais),票價(視有待和預定與否)8€-11,10€

巴黎大皇宮2008年十月至2009年二月再展出“畢卡索與大師們”,進一步對照展現他從古典畫及印象派吸收的題材。如圖:莫內“草地上的野餐”和畢卡索的版本。
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造訪。留言須經過管理,稍後會自動顯示,請勿念。發佈前可用“預覽”了解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