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8日 星期一

馬諦斯-畢卡索的相遇相知

巴黎大皇宮並列聯展

馬蒂斯(左)和畢卡索的自畫像


◎楊年熙


馬諦斯和畢卡索隨著二十世紀的到來,替未來百年的現代藝術開啓了先河。這兩位野獸派和立體派的宗師在攝影術發明,繪畫的表現和功能受到挑戰之際,大膽狂放地走出藝術的新路。

2002年時,巴黎大皇宮繼倫敦之後,在紐約現代美術館之前,舉行兩人的對照聯展。就選擇的作品和展出的方式來看,所呈現的顯然並非他們之間的相互影響、模倣或競爭,而不如說是兩位畫家一起走過二十一世紀的頭五十年,在藝術燦爛的星空上彼此間的光照和觀察。他們在作品中對話,但是從未真正融合。

畢卡索曾說:“應該把馬諦斯的作品和我當時的作品並排陳列。從來沒有人看我的畫像馬諦斯看得那樣仔細。他那方面對我的感覺也是一樣.....” 至於他們之間的關係,畢卡索說:“當我們中間有一個人去世了,有些事情我們就再也不會去對別人說......”  在這半個世紀中,馬諦斯和畢卡索是僅有的兩位不斷大步自我更新的藝術家。

馬諦斯的“舞者”(左),畢卡索的“三舞者”(右)
大皇宮展覽所涵蓋的時期,是從馬諦斯和畢卡索開始來往的1906年到馬諦斯於1954年85歲時過世。兩位畫家都是長壽之人,馬諦斯年長畢卡索十二歲,生於1869年。畢卡索卒於1973年,享年92歲,比馬諦斯更多活了七年。兩人根本上很不一樣。馬諦斯反應敏銳而強烈,但頭腦冷靜,總覺得自己有傳業授命的使命,人以“教授”稱之。畢卡索則性感熱情,對新事物的追求如飢如渴。兩人以各自的方式樹立現代風格,但有一種共同的原則性看法,就是“藝術的革命不在於發明新技術來描繪舊題材,而是去感覺甚麼是新東西,然後將之說出來。”

馬諦斯(上)與畢卡索
展覽現場的佈置異常簡單樸素,寬敞的隔間內三面白牆,寬鬆地掛著作品。灰色地板,一面相通的走道靠著整面灰牆,其上以黑白二色字體整齊地寫上 一排馬諦斯或畢卡索說過的話。像畢卡索說:“繪畫要能說得出名目,如果我畫的是裸女,人們就應該知道這是裸女。” 或者馬諦斯說:“當我對繪畫疲倦了,便做雕塑。這是為了改變一下方式。不過我做雕塑是用畫家的手法。”
 作品的分配基本上按照年代順序,然後將二人相關的作品(回應或發揮),以及相近時期中類似的表現(如海報所選擇的裸女和舞者剪貼)並列,讓時間和創作構成對照的經緯。

第一間展示廳並排掛著兩位大師1906年時的自畫像。他們剛於一年前的冬季在美國友人史丹家中認識。馬諦斯的“戴帽子的女人”在這年的秋季沙龍中引得眾議嘩然,批評他使用的顏色“露骨而殘酷”,而將展出他畫作的場地稱做“野獸籠子”。野獸派之稱於焉誕生。

畢卡索在史丹夫婦的畫室看到這幅稿懸在牆上的畫,人物臉上一片綠色的陰影,和他自己1901年展出過的“Yo Picasso”自畫像一式一樣。畢卡索是位早熟的畫家,1906年時他二十五歲,已具備和當代最偉大畫家一較長短的的條件。三十七歲的馬諦斯則進入創作旺盛期不到十年,他們的面對面不是一般帶著敵意的競爭,而毋寧是挑戰或相互激勵。馬諦斯和畢卡索在這一年發現到非洲雕塑,尤其是面具。畢卡索1901年這幅自畫像眼神空洞,皮膚呈古銅色,很像非洲面具。馬諦斯平時總穿西裝,牠這幅畫上的條紋水手衫則是畢卡索後來的代表服裝。

馬諦斯:藍色裸女
馬諦斯說:“畢卡索破壞曲線,我則為曲線服務。” 他參加1907年獨立沙龍的“藍色裸女:懷念碧絲卡”,女人斜臥在花園草地上,體態豐滿結實,肌肉鼓脹,接近於男性的強健和粗獷,整個改變了對女體的傳統審美觀。畢卡索見到,萬分驚異,接著用妓女為模特兒,畫出“高舉雙臂的正面裸女”,將馬諦斯橫臥的裸女直立起來。和前者的過度肌肉化相反,幾何圖形構成的女人沒有胸部和臀部,面部是原始藝術面具。這幅畫的挑釁性更強,也是後來立體派的關鍵性作品“亞維儂女人”的前身。當馬諦斯開啓描繪“醜陋”的門戶時,畢卡索已越過了寫實形體另闢徯徑了。

畢卡索:浴者
展覽的第二個階段集中在馬諦斯和畢卡索於1911年到1921年期間,對話最為密集豐富的一段時期。

馬諦斯很注意觀察立體派,將其構圖原則搬到他的“裝飾性”顏色語言中。但是如果仔細比較馬諦斯的“眺望聖母院”和畢卡索的“吉他手”或“鋼琴師”,會發現更是畢卡索在觀看馬諦斯的剪貼,而在他自己的綜合立體繪畫中加入了馬諦斯的裝飾語言。


窗前小提琴家
總共一百六十種油畫、素描和雕塑最後以兩幅對比內心情緒的畫做結束。
馬諦斯1918年遷居尼斯,接受眼部治療後擔心失明,而決定學拉小提琴,萬一喪失視力也可有所寄託。“窗前的小提琴家”是面窗拉琴的一個男人的背影,白頭髮,側面模糊。一道窗櫺正好橫過他的眼部。這種對官能的悼念其實也在暗示他和妻子艾美莉之間難以挽回的裂痕。

畢加索:”影子“





這幅畫旁邊掛的是畢卡索1953年的“影子”。當時法蘭莎吉洛離開了他,帶著孩子遠走。畫中央的男人是個全黑的上半身背影,攤開的雙臂看不到手部,是一種徬徨無著的姿態。他面對窗外,遠處的白雲形成仰臥的女體,周圍漂浮著一些家人熟悉的物件。他陳述孤獨和憂傷時,畫面結構和馬諦斯如此近似,儘管創作時間相差了三十五年。





2002-09-24巴黎歐洲日報/2010-11-07更新


巴黎大皇宮展覽海報


馬諦斯-畢卡索大師展(Matisse-Picasso),2002年9月22日至2003年1月6日。巴黎大皇宮(Grand Palais),票價(視有待和預定與否)8€-11,10€












巴黎大皇宮2008年十月至2009年二月再展出“畢卡索與大師們”,進一步對照展現他從古典畫及印象派吸收的題材。如圖:莫內“草地上的野餐”和畢卡索的版本。







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造訪。留言須經過管理,稍後會自動顯示,請勿念。發佈前可用“預覽”了解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