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7日 星期三

情傷Facebook

文/楊年熙


中文一字對一字地譯為「面書」或「臉書」,但一般談起來還是直接說英語Facebook。這個社交網站棱角多面,迅速變成了一個很值得研究的社會現象。

臉書創建人朱伯格
創建人朱克伯格二0一0年七月時宣佈,自二00四年初創以來,全球在菲斯布客(Facebook)上交朋友的人已達五億,每一用戶平均有一百三十名「朋友」。根據谷歌的搜尋頻率統計,特別從二00七年起,點擊菲斯布客的網民直線竄升,成長超過百分之三百。排頭名的冰島,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開了帳戶,而布客族人數最多的是美國(一億三千三百萬),其次依序為英國、印尼、土耳其和法國(一千九百萬)。

菲斯布客究竟是甚麼?對還不清楚的人必須先說明一下。
有一天,瑪莉羅絲給我來了封電子郵件,不全是她發來的,而是透過一個叫「菲斯布客」的連接站,邀我加入她的朋友圈。瑪莉羅絲是工作上的一般關係,畢業於巴黎高等師範專科,卻熱衷電影,常辦各種活動。她人很隨和,做個朋友未嘗不可,也奇怪今天朋友是這麼交法的了。我依樣辦了登記。隔日,菲斯布客送來上幾十個小身分證照片,大概是瑪莉羅絲的朋友,每個點擊開來都有內容,他們徵求我加入為好友。我雖非愛貌相之人,但這堆照片上沒一個漂亮的,百分之百的陌生人天外飛來,就要成為朋友,有點嚇人,趕緊刪除了事。

這類郵件後來又收到好些,看來像是電腦按通訊地址單自動處理,只好不予理會。比較熟一點的碰到機會問「是你傳來的嗎?」對方不置可否,要你做朋友,你不理,怕是得罪了。後來三妹開了菲斯布客,說「點擊率超過谷歌」。超過又怎麼樣呢?懶得深究,就接受了她的邀請,親妹妹變成「朋友」。

辦理登記時,表格裡面問得可多,從你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休閒嗜好、婚姻(交友)狀況,到「性生活傾向」。除了郵件信箱,其餘的你可以不理會,或者虛報實情。有了帳戶,你可以在上面發表文章、貼照片或錄影、評論好友們的文章照片。開放程度上,分「完全公開」、「好友的好友」、「只限好友」三個等級,及各種排列組合,以發出「邀請」和接受與否來管理。若「只限好友」,那麼「好友的好友」會看到你的帳戶標誌(身分證照片或其他代用圖像,以及所填寫的個人資料),但無法閱讀文章相片。不過,如果你的好友對某個非你好友點評,你就可以進入那人的全部帳戶內容。任何人都有權在他的(和你的)布客帳戶上張貼妳的照片而不需要事前照會於你......

儘管開了菲斯布客做為家人間聯絡的平台,我依舊放不開來。進入根本不認識的人的私人相簿,看到她的「好友」的評論,有種偷窺的感覺。這和看瑪麗蓮夢露的傳記不同。瑪麗蓮夢露是公眾性感偶像,她的美貌和傳奇使得真實生活中的她也帶著虛幻色彩,她的存在本來就是給人「消遣」、「移情」或「寄託」的。而菲斯布客上,客主的業餘得意寫真照,實在是不該看到的東西,因為太過真實,也太粗糙。當你堂而皇之地闖入別人的私生活,不是等於幫著破壞私生活不可侵犯的原則?那麼自己也岌岌可危了。而人愛偷窺的心理無可救藥,不能被誘引。

但這也正是菲斯布客成功的祕訣: 改變人際關係,製造和諧社會的假象。其基本的依持是人們要提高本身能見度的心理,網路提供了這種可能性,誰都有機會成為名人(儘管並不如想像的那麼容易),就像記者不再限於專業人士。問題是,何謂「朋友」?

Facebook 一字的原意是指畢業時的紀念冊(或同學錄), 最初被美國哈弗大學學生拿來在網上當作戲瘧人的工具。今天模樣仍像個中學生的朱克伯格當時被女朋友奚落,憤而盜用學校網路,依據同學錄編列全校女生的個人資料和照片,提供男同學投票選美。要參加投票的,就登記為會員.....他的「TheFacebook」大獲成功,很快撐破哈佛的專用網容量,接著擴及其他大學和中學,乃至超越國界和洲界,也演變為交友網站,當初投票選美的人紛紛成為展示自己的候選人,男女不拘。

很多年輕布客族洋洋得意地說自己有六百、八百,甚至兩千個「好友」。要那麼多朋友做甚麼?「不做甚麼」他們說,又指出,真正聚會時,彼此反而無話可說,因為在網路上都說完了,或者只能說那些個。「交會時的光亮」畢竟是膚淺而虛擬的。

菲斯布客變成了今天最重要的一個社會現象,專家們開始分析。首先這裡的「朋友」和「友誼」顯然和傳統概念背離了。我和妹妹被定義為朋友,妹妹和她兒子向其他朋友說明他們的母子關係,夫妻說是彼此最好的朋友,女兒向男友展示的青春寫真照,老爸「好友」也可以看到。而在傳統社會中,親子之間可以是各種關係,就是不能是朋友,父慈子孝,長幼有序,各適其份。現在老師,神甫,老闆都要和學生、信徒、員工拉齊身份,彼此直呼其名。選舉時則想,那個候選人可以和我一起喝啤酒?總之,大家都是朋友。「桃花潭水深千池,不及汪倫贈我情」,今天的「友誼」還能有這樣的內涵嗎?而且,要和所有人做朋友的結果是,我們忘記了如何和某一個人做朋友,也不再理解友誼真正的意義。

在古代人的觀念裡,友誼是很高貴的一種情操,需要雙方都具有共同的美德(忠實、信任、互相幫助、寬宏大度.....)。當時的社會關係建立在親屬和社會等級制度上,穿的衣服都因身份而定,不容混淆,不得僭越,維持平等互惠的友誼關係是很難得的特例。西方的基督教將注意力全部轉向上帝,不鼓勵私人間的情誼,甚至將之視作破壞凝聚力的一種威脅。此外,在傳統社會中,人際關係主要被經濟利益所左右,真正的朋友必定不是阿諛諂媚之輩。這些都使得友誼益發珍貴。

近代資本主義社會去掉了經濟關係中互換有無的個人因素,而開啓純粹建立在感情上的私人關係。民主精神中普遍平等的理想再進一步消除過去君臣子民的從屬關係。法國大革命格言在「自由」、「平等」之外加上「博愛」不是偶然的。因此,「朋友」是講求個人主義的現代社會的第一關係。同時,離婚後重組新家庭,以及單親家庭的增加減損了父母的權威,孩子在精神上自立得越來越早,以朋友關係取代家庭式微的結構。菲斯布客便有點像他們所選擇的新家庭了,每天花兩、三小時在上面的大有人在。
然而,傳統理想中的友誼從文化中整個消失了。你在菲斯布客上有兩、三百個朋友,發一則短訊,大家統統看到,不可能再花心思去為某位朋友的困難著想或說些忠言逆耳的話。你的友誼從此避開一切價值判斷,小心不引發爭論,全部建立在無條件支持上,屬於一種有麻醉作用的「療效友誼」。你從「朋友」那裡聽到的,便也都是附和及讚美,從不問是否真心。大家就這麼淺嚐而止,心底的問題依然無法一吐為快,「療效」也讓人懷疑。

因此,菲斯布客或其他的Friendster、MySpace在組成新族群的同時,也摧毀了個人友誼的本質。菲斯布客存在的理由是讓大家可以看到我的友誼圈,看到我不孤獨。而事實上,大部分圈子內的人我都不認識,只是個名單而已。交朋友本有親疏深淺,我和每個朋友說的話不一樣,交談的內容不盡相同,也就是說彼此有一種對話,現在呢,逛公園的一點皮毛感受一次發給幾百個朋友,獲得他們的一些評論,證明我存在。最令人驚異的是,菲斯布客的好友們來不及地陳述自己的私人生活。去了哪裡、做了甚麼,見到甚麼人.....而兩個好朋友之間,可貴的正是他們所建構起來的只屬於兩個人的世界,將之全部說給所有人聽其實十分怪異。

菲斯布客必定有它的好處:聯絡失散的舊友,和遠方的朋友保持聯繫,交換書單或音樂.....但是這也是個烏托邦,平台上依舊像在作戲,每個人盡量顯示最好的一面,說對方愛聽的話,他們的努力有時會讓你懷疑牆上的那位是不是你所認識的那個人。所透露的私人資訊被轉賣做針對性的商業廣告用途,或者留下不利於就業找工作的訊息,網站被利用為宣傳邪惡思想的管道或者攻擊造謠的工具......又是布客族們意識不到的危險了。這兩年開始出現維護隱私權的運動,也迫使今天身價四十億美元的朱克伯格公開道歉,放棄個人資料永久保存的新設置。

為甚麼大家趨之若鶩呢?上菲斯布客,說是交友,其實仍是每個人面對電腦屏幕的單獨行動。這種人群中的孤獨,鬧市中的寂寥,本來就是今日社會的寫照。而且,真正的友誼那裡去找?和寫電子郵件不同,菲斯布客是個櫥窗,是面鏡子,大大地滿足了你我的自戀心理。當然也可將菲斯布客做理性運用:作為推銷自己產品的平台,對「朋友」做嚴格選擇,降低開放限度等。問題是,這個東西的魅力正在其不可知的部份,帶著冒險的刺激,一旦涉入,是很難抗拒的。

2010-11-06,巴黎。

3 則留言:

  1. Facebook 的來龍去脈,優缺點,隱憂妳都剖析的非常深入且透徹,當然與妳有社會學、心理學、邏輯思考的深厚基礎以及社會工作歷練都有關聯。它成長的如此快速,當然有其魅力所在,不彷以訪問或問卷方式蒐集一些相關資料,如年齡層、愛好者的原因等等,加以分析則理論與實際可相互印證。
    當初我登入臉書時就覺得父 子 兄 弟都成了朋友真有點怪異,但是你要利用臉書做為溝通平台就得遵循它的規則行事。目前為止還能接受。
    現在網路平台種類很多,用 Email時要打主旨 本文 正本 副本等好像還在寫公文或商務文件,自然就會注意文字的妥適性,稱呼是否合宜等,心情無法放鬆。面書據我嘹解它有另一含意就是 花名冊 原來就不太正經,塗鴉牆就是叫你隨便寫不必拘泥形式,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工作繁忙,工時長,我想他當初設計的目的就是叫妳閑聊、扯啖。我的經驗在塗鴉牆上留言最多只能寫六行,要寫文章就在它的網誌上寫。選擇適合你的網路就得了。最近大S與汪小菲受不了負面貼文,關網了事。有些事也沒那麼嚴重。最重要的是小心帳戶設定,防止資料外流。老凱

    回覆刪除
  2. 在Facebook的網誌上發文,過了一段時間便永遠不能消除,不若郵箱和部落格自己始終可以控制。這點得千萬小心。朱克伯格年初宣佈將個人資料永久保存,遭到抗議而取消。這裡已有用戶權宜保障的反制協會,大陸好像尚未正式開放,儘管Facebooke接受了些條件。

    回覆刪除
  3. 臉書,我加入後又擱置一旁,他們再三來信提醒,問我為何疏遠了?最近因一新加入朋友的催促而回去。做為一個教書和寫文章的人,話一說便長,不那麼臉書風格,又發現在他們的網誌上寫,“分享”時會亂碼。又一個偶然,想起這個中文繁體部落格,找回密碼打開,瀏覽率居然在我缺席的兩年中不斷爬升,將版面佈置重新整理一下,再開張吧!

    回覆刪除

謝謝造訪。留言須經過管理,稍後會自動顯示,請勿念。發佈前可用“預覽”了解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