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德2009年新作,王效蘭畫像(油畫92x65) |
◎楊年熙
在巴黎參加過無數畫展開幕酒會,但不曾有過此次陳英德的「藍中國」的經驗,因此感到震撼,也十分惶惑。
多年來認識陳英德的,是他一本又一本磚頭般厚重紮實的藝術評論,「巴黎看新寫實主義」、「海外看大陸藝術」、「巴黎現代藝術」…他對到巴黎來的華人藝術家的熱心相助,從撰寫評介到協助辦展覽,以及他和夫人張彌彌參與台灣「藝術家雜誌社」的「世界名畫家全集」編著,從「拉圖爾:神秘的光線大師」到「形而上派繪畫大師,德基里訶」、「格里斯:立體主義繪畫大師」等不下十餘種......
知道陳英德本身是科班出身的畫家,但今天才第一次正式和他的作品晤面,而且展出的是一九七一到一九七八年間,與伊麗絲.克雷爾(Iris Clert)的著名前衛畫廊合作的時期。怎麼樣的一個時空大跳躍啊!
印象裡的陳英德溫文儒雅,說話盡管鏗鏘有聲,擇善而固執,外型仍屬於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型。但今天他說:「很多人對我都不了解,我其實是個很粗壯的人,從小就跟著父親做工,曾當過貨車工人,在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的時候,同學都說我該唸體育系的…」對記者,這又是一個推翻和重建的工作。
此次在巴黎拉丁區馬札林街的「54 畫廊」(Gallerie 54)舉行的畫展「最是輕鬆」,陳英德說,因為除了少數他自己保存和太太不願意賣的畫,都是已經賣出的作品,策展人阿蘭(Alan)從七0年代的沙龍展覽目錄中將他再找出來,因為感覺他正符合了目前隨著中國市場的運動,而出現的新潮流。
當伊麗絲.克雷爾發現陳英德的時候,這位一九四0年出生於嘉義的藝術家在法國定居了四、五年。克雷爾夫人積極參與「新寫實主義」運動,經常舉辦帶有舞台表演效果的大展覽,經她發掘的藝術家,多位後來成為二十世紀末前衛藝術重要代表人物。一九七五年,第九屆巴黎雙年藝術節,伊麗絲.克雷爾畫廊的「文化卡車」張掛著陳英德這次「藍中國」裡的作品,走上香榭麗舍大道…以後「菲亞克」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FIAC)、秋季沙龍、今日名家與新秀沙龍…陳英德非常活躍,法蘭西喜劇院甚至用了他的一幅「工廠風景」做為一齣戲的布景,後來為什麼和伊麗絲.克雷爾分開了呢?又為什麼在畫展上沉寂下來?
陳英德1978-1982年油畫“小兄弟”(116x81公分) |
陳英德說,其實直到伊麗絲在一九八六年去世之前,他和她都繼續有合作關係。後來陳英德感到畫商的生意經太重,無人能像伊麗斯那樣了解他,而不再費心建立和畫廊之間的關係。他轉入了寫作,但是,「從未停止過作畫」。
「藍中國」是策展人今天所定的標題。當年陳英德的「藍」,使藝評家將他和克萊茵(Yves Klein)或賈克.莫諾里(Jacques Monory)相比。新寫實主義大師克萊茵的「國際克萊茵藍」是神秘的深藍,他的「大人體測量」則是塗了深藍油彩的裸女在白紙上壓出來的觀念藝術。至於莫諾里,他更是以照片為基礎的新寫實。
陳英德至今堅信,繪畫應是藝術家和畫布、畫筆、顏料之間的「有機接觸」,他慨嘆今天很多人進了學校反而不動畫筆了。他經常出入羅浮宮,裡面的曠世傑作無以超越,令人感到渺小,但他所一意追求的,卻是這種古典繪畫的理想:將之和中國的工筆畫結合。
「藍中國」是一組家庭情狀描繪。年輕的陳英德並不知道克萊茵或賈克.莫諾里是誰,也不曾聽聞過克雷爾的畫廊,但是他找到到動態的藍,在畫妻子和女兒時加入溫柔的紫和粉紅。以他自己為模特兒的工人畫像則是憂鬱的藍中帶墨。他是覺得,這種單色畫適足以表達他當時的心境,但他同時也以另一組色彩鮮艷的畫在對照著。
伊麗斯稱讚揚陳英德是「中國的德拉圖爾」,這從此次展覽的精緻畫冊中所收錄的「焊工」可以得到印證。雖然德拉圖爾的燭光在陳英德的畫裡變成了焊接槍的工業之光,其筆觸的細膩準確則一。
「藍中國」創作的時期正值中國大陸的文革,陳英德以自身經驗,從人文關懷的角度描繪真實的工人生活,對應大陸當時將工人做為政治宣傳工具的「紅、光、亮、高、大、全」的革命主題。文革中長大的張曉剛,今天作品被炒成了天價。他一九九五年的代表作「血緣:家庭」,表情木然的家庭成員,則相隔了四分之一個世紀,遙遙接續著陳英德的「夫婦」和嬰孩系列…
工廠是陳英德的「大山大水」,無表情的人物和面部被遮掩的工人,表現的是深遠的精神狀態。陳英德「尚扣在手中」的其他工廠作品(法國當代藝術基金會和台灣美術館各買過一幅)看來到了問世的時機。這個時機,有他自己態度的轉變,更有大環境的推動。
陳英德「藍中國」(La Chine Bleue),54 rue Mazarine,Gallerie 54。地鐵:Odéon。週二至週六,10時-13時/14時半-19時。展出至十二月二十二日
2007-11-25/原載巴黎歐洲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造訪。留言須經過管理,稍後會自動顯示,請勿念。發佈前可用“預覽”了解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