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4日 星期六

本拉登的第二次死亡

文/楊年熙


 美國總統歐巴馬五月二日以五分鐘的演說,親自宣佈頭號恐怖份子本拉登被突擊隊擊斃,四十八小時之後,一個疑問始終沒有消除:這個基地組織頭目究竟是怎麼死的?航空母艦上的海葬是怎麼進行的? 怎麼一點影像也沒有?這些疑問,記者們得到的答案頭二十四小時中換了幾個不同版本,後來美國官方有了一套看來言之成理說法。

不過仔細想想,即使有了照片或錄影又當如何?不相信本拉登已死的人依舊不會相信,因為多年來,他基本上就是個虛幻的影子,尤其是最後這五年,連一貫的錄影和廣播講話都銷聲匿跡,前兩年有過一張他“慘死”的照片,後來證實是用數字技巧拼湊而成,2007年時的電視講話也被懷疑是舊版冒充,而他本人已死。但話說回來,就今天的世界情勢而言,他這次是否死於美軍突擊隊的槍下其實已無關緊要。阿拉伯世界此起彼落爭取自由民主,而非以他所堅持的伊斯蘭原教旨派為依歸,這位基地組織的創始人實際上已經死了,或者說,巴基斯坦小城阿伯塔巴德的突擊是本拉登的第二次死亡。最具體的意義,還是美國人完成了他們有史以來耗資最鉅的人頭追捕,終於得以告慰紐約雙子星大廈和五角大樓恐怖攻擊下的冤魂。至於世界反恐戰爭,自然未必至此偃旗息鼓,本拉登在世紀之初推翻所有傳統戰略,證明可以用極少的人力物力造成最大規模死傷,所開闢的看不見敵人的新戰場還不是短期內所可消弭。不過,阿伯塔巴德突擊得以成功,是奧巴馬從布希硬碰硬的牛仔作風改為針對性襲擊和情報戰之後獲致的結果,算是找到了有效的對策,可以盡量防止平白挨打。若能繼續奏效,也可免於民主國家為了反恐放棄本身的原則,陷入極權專斷,以致世界無安寧之地。

美國人迅速處理了本拉登的屍體,奧巴馬決定不發佈圖片,也是希望讓他死得透徹,不留任何供憑弔的墓地,不給他一絲成為殉道者的機會,不被當作宣傳工具。美國國家安全局的一名負責人三日承認,突擊行動本來無意活捉,本拉登當時有無持槍反抗都是一回事。在發動此次行動的美國Navy Seals工作過二十年的一位專家說,本拉登被歸類於布希時代所創的“交戰敵人”的概念,因此可以免受日內瓦協約有關人權的種種限制。再者,如何能想像將本拉登關進美國監獄,送上法庭,再讓基地組織夾持人質作為交換?這和懷疑本拉登被美軍藏在某處以便深入盤問的看法一樣,奧巴馬顯然是不會甘冒夜長夢多之險的。回教界批評海葬不合伊斯蘭習俗,但也有回教長老表示,這只是個細節,可以不必理會。

對於本拉登這樣一個人的出現,美國確實滿腹苦水,從某個角度說有點咎由自取。這位本可一輩子錦衣玉食的富家子據寫得最好的一本傳記作者Jonathan Randal形容,年輕時“個人信念絕對誠實,政治理念合乎邏輯”,而且宗教感強烈。當沙特阿拉伯1979年協助美國中情局支援阿富汗反抗蘇聯佔領軍時,委託他集中資金和訓練阿拉伯青年戰士,很快人氣大漲。蘇軍1989年撤離阿富汗後,本拉登開始尋找其他獻身目標,當伊拉克1990年侵略科威特而威脅到沙特阿拉伯時,他向國防大臣自薦,要求由他以“基地組織”的旗幟招募10萬伊斯蘭戰士保家衛國。但沙特阿拉伯接納了美國的建議,在境內設立美軍基地。本拉登對“異教徒插足聖地”大為不滿,激烈批評,乃至1994年被開除國籍,避居蘇丹,自此再也沒有踏上故土一步。1995年謀刺與美國交好的埃及總統穆巴拉克未遂, 喀土穆當局聽從了美國人的建議將他驅逐,他的反美情緒至此白熱化。從十字軍東征之後,第一個全面對抗西方世界的回教徒出現了,他在伊斯蘭世界引起的爭議之大也不曾有過前例。

最令美國人氣結的是,當年自願從各地伊斯蘭世界趕來,抵抗蘇聯紅軍的自由鬥士們,從訓練到武器,全是由華盛頓無條件提供,沒有想到,連續十年並肩戰鬥的阿富汗-阿拉伯人在蘇軍撤離後,非但沒有放下武器解甲歸田,反而搖身一變成了恐怖份子,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為敵。其實自1980年以來,阿富汗游擊隊的歷史變化多端,背叛和突變屢見不鮮。再者,大部分參戰抵抗紅軍的伊斯蘭人是真誠的,但也有很多是為了逃避法律制裁的罪犯,以參加聖戰將功贖罪。他們同屬抗蘇時期的阿富汗或巴基斯坦訓練營,有同樣的意識形態,不僅頑強,也很難滲透策反。

911之後,開始了美國鉅額懸賞,長達十年的調查追捕。 喀布爾塔利班政權倒台,本拉登在阿富汗山區從美軍眼皮下逃脫,以後行蹤不定,繼續對美國發出恐嚇,利用以巴衝突壯大自己聲勢。美軍攻打伊拉克,分散了對他的注意力。然而聖戰戰士在巴格達殺害的主要是伊斯蘭人。伊拉克地盤不穩,基地組織轉往伊斯蘭馬格里布、北非、阿拉伯半島,聲勢卻每下愈況。本拉登有幸在911之後多活了十年,得以親眼見到阿拉伯之春,見到他的血腥暴力手段被自己人棄絕。

巴黎,2011-05-0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造訪。留言須經過管理,稍後會自動顯示,請勿念。發佈前可用“預覽”了解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