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0日 星期五

亞維儂的媒體效應。

2008年亞維儂藝術節報導

文:楊年熙


台灣五個表演團隊連續第二年參加亞維儂藝術節「OFF」外場演出,去年六個劇團的集體開發有如投石問路,盡管其中「上默劇場」的孫麗翠已單獨在當地演出數年。

去年首次前來的各團負責人非常驚異,「亞維儂」六十一年下來,依然有那樣多政治抗爭議題,而台灣的劇團多數都轉向了瑣事和個人內心探索,甚至進入形而上和超現實世界,和七、八0年代台灣從「蘭陵坊」開始的小劇場之「顛覆思潮體制」相去甚遠。在這個戲劇潮流的體認之外,台灣劇場人多半也沒有想到,亞維儂OFF是多麼龐大的一個機器在運轉。

事實上,就「集中戲劇藝術活力」而言,亞維儂OFF確實規模空前。從文化活動的多元和豐富來看,則是全球最大的「活表演藝術沙龍」(從舞台劇、流動演出、學習示範到音樂舞蹈劇)。何況專業策展人雲集,前來演出,千里馬遇伯樂亦大有可期。

根據2007年7月23日的最後統計數字,OFF舉辦機構「AF&C」共發出了2347張業者通行証,其中百分之四十(1027張)是給策展人,百分之三十五(704張)給推薦人,百分之八(191張)由機構負責人領取,百分之十七(425張)是媒體記者。

去年的930場戲在7月26日結束後,某全國性大報刊出一張亞維儂街道上,滿牆滿地破爛海報招貼和傳單的悽涼景像。OFF藝術節為了消除這種於形像不利的成見,今年除了7月9日的開幕遊行,再增加8月1日的閉幕舞會,在歡樂的氣氛中互道珍重,後會有期。

劇團街頭宣傳演出(楊年熙攝影)
2007年版本總計有七十九萬入場人次,每一場演出的平均觀眾超過30人。去年印行了十二萬份免費索取的節目目錄(像本電話簿),今年再增加一萬份,依然採用百分之百的再生紙(也比較輕)。至於向全國文化活動網和一般民眾發售的名信片,今年共二十五萬張。此外,海報張貼網遍佈全國一千家劇院和文化中心、在許多專業和大眾刊物上刊登廣告、在巴黎地鐵張貼海報、與媒體交換能見空間……

劇團人員上街宣傳是亞維儂OFF的傳統,也是整個藝術節的精神所在,使得這個大小恰適合人活動尺度的古城,變成了熱鬧的流動舞台-以及後台。現在街頭宣傳亦上了網路,用海報、訪談或摘段表演,將觀眾從電腦前拉進劇院。去年被瀏覽的網頁達八十五萬頁,平均每次瀏覽九點六七頁,不同訪客八萬八千人。

除了舞台表演,藝術節安排了許多周邊活動,其中「思潮劇場」(Théâtre des Idées)舉辦演講和座談會。今年的題目包括:「IN」和「OFF」的異同及當初區分的原由、六八年五月學潮的影響、劇評家的工作、戲劇的政治作用,想像世界的威力(將生活美化和昇華,還是以戲劇為抗爭手段?),以及「如何在戲劇中體現暴力?」等。「思潮劇場」二00四年創辦以來的主要內容記錄,甫由大出版社弗拉馬利翁(Flammarion)集結出書。

最後,自由參加的外場「OFF」相對於應邀而來的內場「IN」,二者擁有百分之八十二的共同觀眾。百分之九十二的人先是外場戲的觀眾,之後才開始欣賞內場演出。百分之二十八的內場觀眾是在「OFF」得到首次的亞維儂經驗。


2008-07-20/原載巴黎歐洲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造訪。留言須經過管理,稍後會自動顯示,請勿念。發佈前可用“預覽”了解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