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5日 星期日

陰陽調和,中國自古性愛觀。

  
中國人關心兩性平衡,從而產生強烈的生命力,
得以歷經劫難,維持民族和文化於不衰。

文:楊年熙

中國古代宗教觀念對中國人的性思想有一定的影響,這些宗教觀是中國人性愛的根本,一直流傳到今天,它反映在春宮畫中,則形成了異於西方的獨特藝術形式,甚至也和其他亞洲藝術不同。

古代中國人相信宇宙存在著支配宇宙的二元力量。“易經”用陰陽代表消極和積極,將男女性交喻為陰陽相調,認為是一切生命的基礎,和天地並論:“天地不停混合,賦予萬物以形體,男女的性結合,賦予萬物以生命。”後代的性愛指導書便在這個觀念上觀察,以致中國醫學雖然缺乏解剖學上的根據,卻對心理分析有非常切合實際的結論,特別是將男人和女人的性體驗分別用水和火來比喻。

到了周朝末葉,老子的“道德經”主張歸真返璞,與自然力量合而為一,以便人人得享幸福長壽。莊子進一步把神秘主義發展為崇高的理論。道教徒追求肉體不滅,講究飲食,有做各種鍊金術和性的實驗,希望發現生命的靈藥仙丹。他們認為女性的肉體藏有煉金書上必不可少的要素,新生命又來自子宮,因此對女性非常崇拜。這種觀念後來被儒家改變,孔子不信神秘學,倡言女性絕對比男性低劣之說,不過依然承認在性關係上,幸福的秘密掌握在妻子的手中。道家和儒家是中國人生活和行動的兩種思考模式,二者交互組合,形成他們的世界觀和生活型態。

周朝以後便不斷有許多性生活指導書,指出適度正確的閨房之樂有益健康,又很強調丈夫令妻子快樂的重要性,文學上也有相關反映。“詩經”和“禮記”頌揚夫妻結合,但附帶禮節規定。司馬相如的“美人賦”則是有意識地在散文中處理性愛題材最古老的例子。其中所用的“定脈”一詞,常被引用來證明性行為的良好效果(使血管鎮靜)。古代中國人相信性行為可解除神經系統緊張,使血液循環正常,其實附和了今天的科學實證。

元朝戲曲“西廂記”和“琵琶行”都以愛情為主題,對性行為有細膩的描繪,詞藻華麗冶艷不俗,達到情色文學的最高峰。這是因為在異族統治下的文人對讀書和求得一官半職斷了念,便轉向大眾娛樂發揮文采。在同樣逃避現實的動機下,“欲知後事,請聽下回分解”的街頭說書形式開始流傳,將過去的文言改成口語,而為後世長篇小說奠定了基礎。

明朝的“素女妙論”和“黃帝論性愛及生子之道”,是將古老的“素女經”、“洞玄子”等性愛指導書摘錄片斷組成,開始有插圖。其中指出,黃色是肥沃大地的顏色,日和月結合的日子是為“黃道”,現代的“黃色書刊”當是借用於此,儘管意境懸殊。明朝小說“金瓶梅”、“肉鋪團”再給性愛場面的插圖提供大量空間。

明末的江南才子們世途失意,生活在風花雪月之中,對抗末世風潮,隱居山林,研究佛教和道教的大有人在,也有許多沈溺官能之樂。後者寫的小說將過去的指導書中促成健全性生活的率直句子變成挑釁禁忌的文句,吸引尋找刺激的讀者。

直到明朝中期,高級的性愛畫家都讓人物穿著整齊,用暗示來傳達性愛和慾念,如草地上交尾的小動物,人物在一旁觀望等,又用刺繡代表女性的多情,沈浸書本代表男子的慾念。到了明末,這類春宮畫卷再也無法滿足江南的頹廢士人,他們在色情小說中酣暢地描述裸體之美,便要求更寫實,尺幅更大的插圖,以畫出正確的體位。最早改良裸體畫的是著名的唐伯虎,他顯然用自己所愛的女人做模特兒。大畫家仇英數年後也開始依循這個先例。

其他藝術家紛紛摹仿唐伯虎、仇英和二人的弟子們的作品,同時在彩印版畫中不斷精進,使得中國的彩色印刷達到完美。有人開始製作符合他們高度美學要求的性愛畫冊,加以精緻裱裝。據推測,這種特殊藝術出現在1570年到1650年中間,前後不過八十年,卻建立了無以倫比的高水準。最有名的畫冊有“勝蓬萊”、“風流絕暢”、“鴛鴦密譜”、“繁華麗錦”、“江南銷夏”等。

中國人原對性懷著崇高的敬意,從不將之和罪孽聯想在一起,和西方基督教的原罪觀念大相逕庭。但是滿人征服中國後,中原漢人失去政治上的獨立,便在自己的家庭和心裡上設防,意圖保持精神和文化的獨立。他們不原意缺少性禁忌的滿人干涉自己的私生活,而再度嚴格採取男女授受不親的戒律,並說服滿人將過去的性書列為禁書,中國人對性的恐懼症也由此發展出來。

當其他古老文明滅亡時,中國文明卻源遠流長,中華民族歷經劫難,卻有驚人的復原能力。若從歷史觀研究中國人生命的原動力,以及性關係歷史,可以一直追朔到紀元前,而發現,中國人關心的兩性平衡產生強烈的生命力,得以維持民族和文化於不衰。

主要參考書:“中國古代的性生活”,邱夢蕾編譯,臺灣星光出版社,1991年2月初版,281頁。原作者不詳。

2006-03-02刊出巴黎歐洲日報/2010-04-25更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造訪。留言須經過管理,稍後會自動顯示,請勿念。發佈前可用“預覽”了解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