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2日 星期一

传媒业危机的底限何在?

杨年熙:传媒业危机的底限何在?
2009年09月10日 07:52东方早报 】 【打印共有评论1

杨年熙

李媛 绘

一家至少订三份报,早上起来人手一份,父母孩子各取所需的时代在中国台湾已一去不复返。对于传统报纸的“报人”,这是个缥缈难寻褪色的梦了。如今碰上全球经济危机,广告萎缩,报纸在中国台湾地区以及欧美更是溃不成军,即便加上电子新闻,很多也只能勉强维持。

这是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而且从纸张日报蔓延到广播电视。唯独中国内地的媒体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目前影响传媒的行业,形势并非特别严峻。即使对房地产业广告高度依赖,加上纸张涨价,而受到负面影响最大的报纸,情况也足够让西方平面媒体羡慕了。

在法国,传媒业大步走下坡路开始于一年多以前,现在要知道的是,经济危机将把它拖到何种境地?哪里是下坠的底限?在法国的新闻报业史上,传媒业从不 曾像今天这样脆弱。对广告的依赖越大,越是抵挡不住危机,为了自救,只有进行深度改革。拉卡岱赫集团将2009年的开支缩减了7000万欧元,电视一台也 缩减6000万欧元,电视六台2800万等等……没有谁能偏安一隅。原来估计2009年的全球广告市场萎缩率0.2%,专门统计局按月评估,8月底时修改 为0.7%。法国和西班牙、意大利、德国一样,2009年的广告市场预计萎缩率达到7.3%。在2000年到2008年这9年间,法国报纸营业额下降 16%。

甚至网络也很难逆流而上。根据“广告与消费观察站”的数字,网络今年上半年的成长率仅6%,和往年相距悬殊,2008年都尚有23%。而数字革命和 网络发展剧烈冲击着报纸、电视和电台,后者不得不急急调适应变。法国对报纸的处境做过各种研究,也按照萨科齐总统的指示召开了全国会议,最后归纳出两大原 因:一是新一代人的阅读习惯改变,读书(报)量减少,再就是免费报纸和网络的强力竞争。

完全靠广告、在传统固定售报点取阅的“免费报”,最早出现在法国是1960年代,多为零星的周报,今天则由两大集团均分市场。两份免费日报均来自北 欧。挪威集团的《20分钟》(构想是让读者在平均一趟车程的20分钟内翻阅完毕),由法国第一大发行量的《西部法兰西报》掌控50%股份,在巴黎及其近郊 发行45万份。瑞典的《地铁》法国版由电视一台控股34.3%,在巴黎、里昂和马赛总共发行44万份。这类不到30页的四分之一开“小报”,特点是记者写 稿自由,没有美工、编辑秘书等夹在中间,也比传统大报更贴近读者需要,再者长话短说,读来简易。问题是,既然经费百分之百来自广告,新闻评论是否客观中肯 便令人怀疑了。

因此应付报纸危机的方法一般也有两大趋势,一是“回归读者”,不再一味迎合广告,其次从结构上寻求新资金,以致大工业集团和金融集团成为日报老板的 情况比比皆是。“回归读者”也有变成“迎合低俗趣味”之虞。为了有别于免费小报,传统报纸要求自己继续达成“开启面向世界的窗口”的使命,报道“正在形成 中的历史”,让读者参与这个时代的辩论。

另一个现象是“附赠品”增多,随报赠送影片光盘、CD唱片或连环图,否则便是提供邮票、旧钞等的收集。但是如此一来,日报被“商品化”,读者会弄不清楚他们是冲着报纸还是附带品而买报了,也就是说,报纸毕竟偏离了办报的初衷。

网络的成长惊人,2004年头一季新创网站有470多万个,一年后便在全球达到7000万个。“部落格”(编注:即blog,博客的谐音)的出现, 很受欢迎。显然读者宁可看“部落格”作者的主观和片面评论,而不要报上投鼠忌器般的文章了。万能手机iPhone跟上来之后,更能随时随地“悉知天下 事”。

然而,摸得到纸张这个实体的报纸可以随手翻阅,不需要计算机和终端服务器,可以与人分享。相对于网上虚拟世界,以及局限于个人与屏幕间的隔绝性,报纸活络人际关系的“社会性”必定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何况报纸和电子新闻逐渐从对立竞争变为相辅相成。巴黎《世界报》最近将平面报纸和电子新闻的编辑部整合,让电子新闻读者得享报纸名笔的文章,而提高阅读水平;传统报纸的记者和专栏执笔人则学到电子新闻的即刻快速,以及如何与读者互动。


(台湾联合报系27年前在巴黎创办的《欧洲日报》于9月18日停刊,作者系该报前主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造訪。留言須經過管理,稍後會自動顯示,請勿念。發佈前可用“預覽”了解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