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4日 星期三

我開了部落格

從巴黎西南近郊住家往市中心的必經之路:龐畢度車道。車窗上的反光有如艾菲爾鐵塔發出的電波。


開部落格或博客的念頭就這麼嗤一聲地冒出來,像憋不住噴出來的笑,或者擦亮的一根火柴。倒也不是下崗後不甘寂寞,其實是報社終結大收攤之後,覺得理出來的成批東西最好有個書架之外更妥當的去處,否則當作人生記錄也好,免得遠方的家人朋友以為在巴黎白混了這些年。再說,自行挑選張貼、發佈、欣賞,大大滿足了臨水照花人的虛榮心。何況教過書,做了二十多年的記者,養成了好管閒事,而且散佈意見的習性。巴黎又是個看不完,說不完的城市!

在這個念頭連影子都沒有的時候,將報社拖回來的個人資料庫,以及家中六個與工作有關的兩公尺高IKEA大書架上爆滿了的書籍檔案從頭清理。兒子空出來的房間正式做了私人書房,中間變成工地,書報紙張講義夾攤得沒有下腳點。一連三周,每天全日開工,陸續往外丟,每次動輒十、二十公斤,最後連衣櫥和地下儲藏室也帶動了。一趟趟開車跑天主教救援會,滿行李箱的舊衣相贈,再找合適書店,賣掉一批書⋯⋯瘦身、瘦身!

每本書,每張紙頭都看過,整理分類。書架清朗了,要找甚麼伸手即得。衣櫥呢,只留下真愛穿,和幾件可以收進家庭博物館的,其餘一概不再戀棧,完全放棄了“以後還會穿”的神話,很多衣服整個季節不曾上身的現象,發誓以後不再發生。

工地結束,換上日式透明掛簾,往書桌一坐,有重新做人的感動。過去忙得鎮日團團轉,現在終於有了“甚麼也不必做”的自由,可以安靜地在電腦上塗鴉了。

清理資料中間,許多遠離了的記憶又浮現出來。若說對舊的沒有眷戀,將這些一股腦拋棄還是可惜。未來的憧憬固然令人興奮,但舊的基礎才是追尋的起跳點。對部落格本來不屑一顧,覺得這種新的業餘記者和玩票作家型態只是在自我陶醉,後來發現這是個不可忽視的現代傳媒工具,發表了幾則有關 Google的時論文章,對網路仔細研究一番後,決定自己也來開一個。

有人曾經勸我寫得軟性一點,“像你寫小貓那樣”。問題是,寫薩科茲或恐怖主義,就是無法寫得像小貓。每個類型有其一定的文體。最主要的,清楚簡單,平易近人,這是我對這個部落格的期望。張貼各類文章也是對軟性或硬性的答覆,人不就文,讓文來就人吧!過去採訪,經常被人問“專跑這個線的?”其實不然,在巴黎做記者,這等於是個奢侈,也逼得你閒事越管越寬。
“巴黎來函”將收納隨想雜感,是與網友們交會的入口,歡迎進來聊天!

2010-02-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造訪。留言須經過管理,稍後會自動顯示,請勿念。發佈前可用“預覽”了解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