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0日 星期六

科技與媒體,積極介入藝術的現在和未來。

在個人電腦和寬頻進入家家戶戶的今天,對週遭環境特殊敏感的藝術家們不可能置若輞聞,新的藝術形式於是因應而生。



韓國藝術家Chris Lee將他從一九九九年開始從事的「細胞」系列畫作首次帶到上海,在春天畫廊展出。從東方早報的報導了解,他的畫將顯微鏡下的細胞形象放大,印在帆布上,用丙烯打一層膜,再用鉛筆在上面做素描。

這位韓國藝術家的例子使我不期然想到巴黎的陳珠櫻,儘管他們唯一相同的地方只是在題材的選擇上:同樣從生命的原始型態著手。離開了這個出發點,除了兩人也許都有對生命神秘現象的思考,在創作的技術、意圖,以及造成的影響和結果上就分道揚鑣了。Chris Lee的繪畫已不是單純的平面作業,借助了科學技術和其他材質,陳珠櫻這方面則根本去除了傳統的「筆」和「顏料」的運用,進入數位時代。陳珠櫻的作品要求觀眾參與,而作品在和觀眾互動之下會改變形式,一起同時參與的人越多,畫面的豐富性越強。

見到陳珠櫻的「繪影繪生」是在二00二年秋季。巴黎的「歐洲攝影之家」舉辦「國際圈外藝術節」,將歐美各地最先進的數位藝術家集中一處。這年的展覽主題 : 「從有機藝術到人工生命」,顧名思義,就知道技術的比重很大。所有參展作品都經過數位處理,大部份是互動裝置,每一件都能在展覽中間演變,若非本身是有消有長的「活物」,就是會受到觀眾行為的影響而做回應;具備「人工智慧」的更可與觀眾配合,自創譬如舞蹈動作。

一九六二年出生的陳珠櫻畢業於台灣新竹師範美術科,及巴黎高等美術學院,然後轉向新媒體科技領域,二00一年取得「藝術的美學,科學與科技」博士學位,目前是巴黎第八大學「藝術與科技影像」系(ATI)教授。她二00二年參展的這套互動裝置,所有科技器材均被隱藏起來,現場展示間裡只有一張感應地毯和一架影像放映機。當一個人進入,他的腳下會浮現一個光環,裡面充滿了虛擬生物。當數名觀眾的動作達到協調時,便能在地毯上見到整片畫面,越協調,畫面越完整。若兩個陌生人偶然對立,他們中間僅出現一條光索。因此,陳珠櫻說,展覽期間也是作者暗中觀察觀眾行為反應的時候,而從她的展示廳出來,不僅人與作品之間有了互動,人與人之間也建立起關係。

虛擬生物的創作來自陳珠櫻所研究的「人工生命」。所謂人工生命,事實上就是以電腦程式來模擬、探討生命的機制。過去約翰康威「生命遊戲」中的自動細胞機,李登馬耶的「L系統」都具有自我組織和復製的功能,日本人川口太一郎再帶進三度空間(3D)影像能夠「生長」的概念。動物學家道金斯引進了基因庫和表現型後,3D影像可以依照生物繁殖的原理組合、重復、成長或者喪失,而和生命跡象非常相似。

以陳珠櫻的例子,她從一九九六年開始研究基因遺傳學的演算法,由之創造虛擬生物。次年她被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邀請為駐院藝術家時,便選擇了農業研究所的動物繁殖試驗室,而「得以從臨床經驗接觸到生命的核心,進入細胞的世界,探討生命的造化」。
之後,她在電腦上設計了一個基因庫,儲存虛擬生物的構造和特徵密碼。她隨機組合的第一代虛擬生物會自我繁殖,繁殖過程中的基因突變則進而產生異類…她說:「這個程式的法力就像一個魔術調色盤,或調形盤,不僅調出我意想不到的型態,甚至調出某種生命的機制。」她感覺「電腦基因試驗室有如生命的六合彩,開獎球每一轉動,一個奇異的虛擬生物體就從透明球體中降臨而下!」

上海一所大學二00六年成立「新媒體藝術」研究中心,一位負責人六月初來到巴黎「取經」,我領他去了巴黎第八大學。陳珠櫻和ATI系的系主任瑪莉-艾倫.特拉姆女士,以及正在修博士學位的助教塞迪克.彼斯耶,打開各自的電腦給我們上了長長的一課。從這些專家們的說明和示範中,我更加體認到,陳珠櫻和她巴黎大學的教授同事及學生們所涉入的,實際上是一個藝術作品演進的必然階段,而他們是這個階段的基礎帶領人。

在個人電腦和寬頻進入家家戶戶的今天,對週遭環境特殊敏感的藝術家們不可能置若輞聞,新的藝術形式於是因應而生。在過去,所有人工世界的東西──亦即對我們的七情六慾、相互關係,乃至對事物感知方式等的描述──幾乎全部掌控在藝術家手中。只要是涉及對情緒、知覺和想像力的研究,科學家們是沒有插足餘地的。

今天這個情況整個變了,新的技術和資訊從深度上改變了我們「重新想像自己」的方式(透過小說、繪畫…)。現代人已逐漸離開大自然,而在技術上比較接近虛擬世界,我們的各種感知越來越是透過新媒體獲得。那麼,今天的人給自己畫的像是什麼?心理感應和身體知覺的界限在那裡?這都得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三個領域匯合,並交互作用之下來尋求答案。

此外,媒體和藝術之間的關係源遠流長,早開始於電視出現之前。在過去一百五十年中,視聽媒體(從攝影、電影、廣播到電視和多媒體)逐步超過人類從傳統藝術(繪畫、音樂、戲劇)得來的感知經驗,而不斷迫使人們對美學重新定義。只是,在個人電腦近十五年迅速普遍化之後,這種必然演變更是邁開大步加速前進,從此義無反顧。
陳珠櫻等的故事,在談論這個早已在眼前,也必將是未來的現象時,還只是個牽連廣泛的引言而已。


2006-07-04刊出上海東方早報,早報自由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造訪。留言須經過管理,稍後會自動顯示,請勿念。發佈前可用“預覽”了解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