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年熙:巴黎的墙壁要说话
作者:杨年熙
像巴黎这样一个历史久远的现代大城市必定有许多面目,明显的、隐藏的、代表性的、象征性的、有任凭诠释的表象,也有不是一时能懂的符号。
城市本来是一个现代化的标杆,也是一个社会活的隐喻。人类历史上最初的城市原诞生于两个基本需要:联合起来抵御外侮,以及建立人和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好增强族群内的团结。但是,今天的世界是那样地繁复多样,一件又一件大事在冲击着 现代社会。频繁的交流、讨论,相互间的渗透影响-从文化上、社会上,直到生活形态上……这不再是一个和谐单纯的整体,而是零碎分散的许多元素的大组合。
这个特性从一些族群符号上可以看得出来:形同制服的流行服饰、夹带俚语的语言习惯、喜欢听的音乐、爱做的健身操、男人戴耳环等……这些都在画出 疆界,疆界内的人努力唱和着某种风潮,每天在上面投注大量精力,有时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这种现象往往无法用一般的社会学方法加以分析。在观察家和居民日 常经历相互交错的眼光下,城市里充斥着矛盾,也不停地在变动,我们很难有个明确的价值判断。
城市生活是一种“热闹中的孤独”,在众人环绕下的趑趄而行。在城市的空间里,每人“都可以既是自己也是别人”:枯坐家中无人过问,但同时在电讯 传媒的四度空间里和外界密切相连。这种矛盾现象物极必反地刺激人们的自我表达欲,初生之犊的青少年在城市的墙壁上涂抹,将“涂鸦”作为他们的“族群符 号”,可谓是最激烈的一种表达方式。
巴黎有维护市容的严格法律规定,任何建筑,从楼房的高矮到窗框的大小都得遵照一定的尺度,用在清洁上的预算更是可观。但是“涂鸦”在它的墙壁上蔓延,像除之不尽的杂草。这些用油漆滚筒或喷漆所作的粗犷图画有它们特别中意的地点:铁轨边、列车车身上、顶楼楼面、河堤边,甚至高速公路的隔音墙上…… 总之越是惹人注目和难以达到的地方越是可贵。因为涂鸦首先是一种破坏禁令的行为和一种炫耀。
“涂鸦”来自纽约,法国媒体第一次提到这种活动是在1981年。说纽约一些十几二十来岁的青少年暗中在公众场所的墙壁上用不易擦洗的油漆写字画图,目的是在全市各地落下签名,让大家认识,而且彼此间传递信息,等于象征性地控制某个范围的地盘。最早谈到这个现象的,则是1971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描述一个17岁的男孩将他的签名和所住街道的编号“Taki183”涂写在地铁里;那也是纽约不良少年帮派斗殴最激烈的时期。
之后巴黎的一些富家子弟在纽约和巴黎之间跑了几趟,而将涂鸦带到巴黎的墙上。1982年以后的5年,活动范围限于巴黎市中心,特别是学生聚集的拉丁区,四方杂处的雷亚乐区,以及同性恋活动的马海老街区。1987年前后扩大到近郊,1990年达到高峰点,遍及法国全国。
从此再没有哪个城市不知道有这种被少年人当成“仪式”的活动。他们各处寻找签名地点,和警察玩捉迷藏。涂鸦在内容上分成两派,soft(温和派)和hard(激烈派),在形式上有大笔挥洒的速成“塔格”(tag),以及比较费时,面积较大,画法讲究得多的“涂画”(graffiti),后者所冒的风险也比较大;中文里一般将之统称为涂鸦。当然,墙壁是人类最早的绘画版面,且不说史前的石窟壁画,其他用镂刻了图样的样本在壁上拓印,使人产生错觉的乱真壁画,乃至中古世纪的石匠在墙壁上刻记号,标志一些秘密结社的诡异符号等等,在墙上绘画涂写的传统由来已久,“涂鸦”显然是这个传统的当代遗留物。问题是,为什么在近20年突然大批出现,而且出自少年人之手?为什么拿名字、写字和画图,以及城市的墙壁等具象征性的东西来作弄?
社会学家们的分析是:既然是出于少年人之手,便显然有特别不稳定的少年期症候群:对抗学校(作弄写字)、家长(作弄自己的姓名)以及城市环境本身(夸张狂妄地将街道、屋顶、地下室、河堤、车站、高速公路等城市建设当作自己的地盘)。既然是来自青少年,专家们便联想到他们其他的活动,如溜滑板、溜冰、假想自己是某种人物的角色游戏以及单音阶唱颂……出现在城市、郊区和乡村,都同样是某种形式的“据有空间”。
若将“涂鸦”仔细加以研究,会发现有三类具有象征意义的内容:涂写、姓名、地点。而具体所指的就是“通讯或文化”、“身份”,以及“空间”。今天搭乘巴黎区间捷运火车朝非洲移民聚居的北郊走,铁路沿线的涂鸦张牙舞爪,面目狰狞,一掌刮进你的视野,几乎发出怦然巨响。而从西南高级近郊乘轻轨电车,紧挨着塞纳河水西行,沿路的涂鸦则艳丽而和谐,构图依然夸张,但细腻多变,很耐玩味。
涂鸦多是在夜深人静,地铁停开时暗中进行。它诞生于城市的黑夜,从阴暗的角落散发逼人的锋芒,抢占城市的白日。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扭曲变形的文字又因地而异,透露出周围环境的消息。涂鸦如今在纽约有专门的美术馆,有专做技术研究的实验工作坊,早年的涂鸦人有的已结婚生子,西装革履地坐办公室,有的年过四十依然沉迷。
笔者最近碰到一位“从良派”,他偕同当年的哥儿们,在巴黎新创的第一个美轮美奂的纯室内装潢商业中心开了家“艺术家具”店,替人重新包装旧家具,利用过去涂鸦的本领化腐朽为神奇。他们在店内间隔出的小工作坊里现场制作,让顾客在大玻璃窗外观看。如此涂鸦不再和神秘与黑夜相连,这是在和城市妥协,还是裹胁城市人进入涂鸦的世界?
(作者系联合报系《欧洲日报》巴黎主编)
来源:东方早报
[杨年熙:巴黎的墙壁要说话 - 碰碰车资讯网]出自:http://news.sina.com.cn/w/pl/2006-08-29/092910857915.s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造訪。留言須經過管理,稍後會自動顯示,請勿念。發佈前可用“預覽”了解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