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0日 星期六

所有當代藝術都是媒體藝術

(新華網首頁)

所有当代艺术都是媒体艺术

2006年12月04日 08:32:21  来源:东方早报

艺术家们要另辟天地,每种媒体技术的发明都会在美学概念上带出新问题。超越已知艺术类型,呈现新感知和新生活情态,由此具备了可能。



“新媒体艺术”如今在中国成了流行名词,奥运和上海世博会的运作设计固然少不了以新媒体作为工具,连千锤百炼的京剧也有人想到以新媒体来重新“包装”,世界各地的数字艺术家对上海双年展莫不趋之若鹜……事实上,互联网和多媒体为艺术所用的现象早已蔚然成势。一切当代艺术都是已有媒体的艺术。


在现有艺术范畴之外,艺术家们总需要另辟天地,每一种视听多媒体技术的发明都会在美学概念上带出新的问题,大致可分两方面,一是媒体本身的表现形式,一是新出现的媒体如何影响现有文化艺术生态。照相术发明之初曾宣布绘画已死,但随后的印象派等众多流派却恰恰是在反映照相术的物理现实,及在心理上造成的稍纵 即逝、缥缈难追的感觉。

 艺术家为何要借用媒体?诗人阿波里奈尔1912年在谈立体派的书中说:“让艺术和观众两相妥协。”传统媒体能增加新艺术的传播范围。而新科技也改变了艺术的概念,要具“时代性”,就应超越艺术材质的品质局限。而且艺术需要“不断创新”,要超越已知的艺术类 型,呈现受科技和媒体影响的新感知和新生活情态。



艺术家们在实际运用媒体从事创作之前,都喜欢先发布宣言,说明创作动机和可能达成的目标,其中不乏理想主义草案,有的甚至超越当时的科技发展,而带着科幻色彩。当艺术家找不到适用的工业技术来实践创作点子时,他们便自己发明创造,让 理想国的想象变成可感知的现实。一种新观念从192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艺术家在工业的支持下和技术人员合作,将艺术成果导向真正的商业产品———今天的 媒体艺术找到了它的源头。

 这个发展趋势在二战中断,等到1960年代恢复时,已是“大众传媒”(themassmedia)时代,艺术家开始对大众传媒的商业目的抱有戒心,感到文化价值观沦丧。

至此,“所有现代艺术都是媒体艺术”的说法变成了“所有媒体艺术都是反媒体艺术”。

 剧作家布莱希特呼吁勿让广播沦为单纯发布消息的工具;哲学家怀特·本杰明指出,照相和电影等新艺术形式的发明,使艺术可无限复制,而丧失了其“神圣”的特 质。他们二位寄望于新媒体艺术的社会革命功能很快被强大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约束所盖过。美国的约翰·凯奇在1951年的作品“4号幻想风景”中,将中国的“易经”和美国的现代媒体技术结合,第一个使用并非完全事前设定的媒体资讯。他将12架收音机当作乐器组合起来,“易经”的片断则是收音机中发出的“意外声音”。

这样,中介的媒体未变,但是感知方式变了。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一种警示预言:在电视可以大量转台、网络任人浏览的现代生活中,这些媒体不断变换着潮水般的内容,是具有多么大的影响力!现代人如何能够不随波逐流,做最有效的正确选择?(杨年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造訪。留言須經過管理,稍後會自動顯示,請勿念。發佈前可用“預覽”了解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