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1日 星期日

紅汽球之旅



侯孝賢眼中的巴黎


「紅汽球之旅」(Le Voyage du Ballon Rouge) ,原是巴黎奧塞美術館給侯孝賢出的一個題目,慶祝建館二十周年。台灣導演在法國這類具有紀念和象徵意義的活動中受到青睞,之前已有蔡明亮,為文化電視台Arte過度千禧年拍成了「洞」,結果在預約的世界十位導演作品中最為突出,頗為成功的公映期之後發行了DVD影碟。侯孝賢則是奧塞美術館的一系列建館紀念影片中的第一部,在二00七年坎城影展的「一種注目」單元作為開幕片,一月三十一日公映之前許久,便很受媒體關注了。

奧塞方面對主題詮釋的要求不高,給予導演充分的發揮空間,出發點的構想是,「讓今天的藝術家和過去的藝術寶藏結合」,因此只要影片中有一場景看到美術館就行了,完全以之為主要故事內容亦未嘗不可。

侯孝賢是位鄉土氣息濃厚的台灣導演,直到一九九八年的「海上花」之前,他的電影都在記錄迅速消失中的台灣鄉土民情,尤其他自身「來台外省人」早年的經歷,用電影寫下這段歷史最真實的一些片斷。以這樣一位導演,來看巴黎這座置身於十九世紀華麗市區火車站改建的印象派美術館,他能如何著手?

從八0年代開始,侯導曾為影片推廣匆匆來過巴黎「三、四次」,他說。可能浮光掠影的印象都說不上。但也正因為如此,他這次來住了好幾個月,始終帶著新鮮好奇的眼光,漂蕩巴黎上空的這個大大的紅色汽球,拖著一截細繩子,就很像一個調皮的驚嘆號了。當然,二00五年在東京拍攝的「咖啡時光」,也給了侯孝賢在台灣和中國以外地區 拍片的信心。

三十日「解放報」的每周電影評介(八個版面)以「紅汽球之旅」為「封面影片」,刊出一則影評和一則導演專訪。影評人對這部「沒有故事情節」的影片的氛圍十分讚賞,注意到茱莉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飾演的單親媽媽,以及她有點神經質的鄰居,來往的一些朋友其實聒噪不安,話講個不停,但是,整部影片卻給人「寧靜」的感覺。

是的,影片中有一種奇異的「寧靜」,應該是和「聒噪」對比之下而產生。畢諾許飾演的蘇珊替木偶團做演出配音,離了婚的丈夫遠在加拿大,大女兒去了布魯塞爾,她帶著七歲的兒子西蒙住一棟小小的樓中樓。攝影機很平靜地左右上下來回,以進門靠牆的一張長桌為中心,西蒙放學後在那裡吃下午點心,蘇珊和來自北京的學生褓姆宋芳在那裡對話,宋芳在桌上打開手提電腦,給蘇珊看她製作的木偶戲紀錄短片⋯⋯



長桌延伸下去的背景上是間小廚房,站在爐子前的人背後就幾乎抵住窗戶。攝影機若再退後些,我們便看見客廳一側的窗子,紅色的窗簾,紅汽球一度在外徘徊,高高地懸置在高樓的白牆上,反映在透著夏日陽光的玻璃窗中。紅汽球不知是在跟隨,還是在窺視,既是一局外人,又像在透露人物的內心,給他們指點焦慮的出路。

再者,面對大人的激動和吵鬧,西蒙是很安靜乖巧的。紅汽球在和他暗中對話,一起冷眼旁觀人生百態。

侯孝賢這部片子其實從幾個層面上在描繪他心目中的巴黎。以紅汽球為片名和象徵,因為他喜歡一九五六年獲坎城最佳短片的,那部艾伯特.拉莫里斯(Albert Lamorisse)執導的「紅汽球」,喜歡裡面的童真和詼諧。但是在他片子中的這位母親是一個婚姻失敗、為生活操勞,有點歇斯底里的人物,和原版「紅汽球」很不一樣。但另一方面,蘇珊的緊張和執著,又很接近法國新浪潮導演楚浮鏡頭前的人物,這類人物則讓侯孝賢想起一齣元朝的木偶戲。他將木偶戲加入了影片中。

影片開拍時,侯導的劇本已寫完,但是一如他慣常的拍法,「沒有對白」,必須在拍攝當下由演員根據情境編造。本片令人動心的,固然是小西蒙的自然,但更是幾位傑出演員的精彩「表演」,因為其實完全就像是他們在「生活」!

2008-01-30歐洲日報


紅汽球之旅
法文片名:Le Voyage du Ballon Rouge
出品:2008年/法國、臺灣合作
法國公映:2008-01-30 / DVD影碟上市:2008-08-06
片長:1:53
導演:侯孝賢(Hou Hsiao Hsien)
演員:Juliette Binoche( Suzanne),Simon Iteanu( Simon),Song Fang( Song),Hippolyte Girardot( Marc),Louise Margolin( Louise),Anna Sigalevitch( Anna)
法國發行公司:Bac Films

影片本事:西蒙是個七歲的小男孩,他的媽媽蘇珊每天忙得不可開交,替木偶戲排演,自己到大學上課,外加獨自養育孩子。她替西蒙請了一位臺灣來的保姆宋芳。西蒙每天在上學的路上經過附近街巷和咖啡館,又交上一個奇怪的朋友,處處尾隨著他:一個漂蕩在巴黎上空的紅色氫氣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造訪。留言須經過管理,稍後會自動顯示,請勿念。發佈前可用“預覽”了解版面。